肝脏被称为人体内 “最大的化工厂”,具有分泌、代谢、合成、排毒及生物转化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诱发性因素如酒精、病毒和药物等易引起肝脏严重损害而致使肝细胞大量坏死,从而导致肝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出现以腹水和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肝衰竭。
肝衰竭对人体危害极大,因其机制出现功能性障碍致患者体内解毒以及生物转化等代谢功能出现严重异常,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呕吐、恶心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且会感觉极度乏力,甚至出现黄疸、肝性脑病及腹水等。肝衰竭主要包括慢性肝衰竭(chronicliver failure,C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ACLF)、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及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
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从肝细胞大量死亡角度看,肝组织在肝功能衰竭发生过程中依次经受了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的三重致死性打击,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各自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目前临床上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人工肝和原位肝脏移植。人工肝治疗技术开展比较广泛,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但存在潜在未知感染的风险,且该手段并非病因治疗,最终恢复还需依赖患者自身肝细胞的再生,故疗效尚不理想。原位肝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肝功能衰竭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因供体缺乏、手术损伤、免疫排斥、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高额的费用等缺陷,其临床应用严重受限,很多患者在漫长地等待移植供体过程中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支持治疗和最大限度促进肝细胞再生将有助于肝功能衰竭患者自行恢复或者渡过等待移植时间的难关。
干细胞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干细胞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干细胞治疗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干细胞治疗是指将干细胞或由其分化产生的功能细胞直接或经体外遗传技术处理后,植入病变部位,使干细胞在组织中生长分化,以代替丧失功能的病变细胞,重构损伤组织,恢复器官功能。
因干细胞可“无限”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外均具有支持和调节人体造血的功能,同时具有诸如根据移植部位而分化成相应的组织细胞和可免疫调控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经过冷冻保存和连续传代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性仍不会受到损害,因此对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的修复,其无疑是作为种子细胞的最佳选择。
干细胞的来源渠道较广,可以方便地从存在肝细胞的许多组织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扩增培养,且不会导致细胞肿瘤的形成。从患者自体内骨髓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免除免疫排斥等问题,在许多疾病的组织修复治疗与研究中已开始应用。